对恶性肿瘤患者而言
“化疗”是最难受的一关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化疗常见的的不良反应
只能硬生生熬过去
一次次化疗不良反应的经历
在严重的身心打击下
一度失去治疗的信心
有没有一个地方
可以让患者在化疗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改善肿瘤患者的治疗体验呢?
▲胡建莉主任(右四)向陈桂明主任(左四)授牌
无呕病房,化疗无忧!
5月13日,荆门市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CINV规范化治疗无呕吐示范病房创建学习交流会在荆门市人民医院举行。湖北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授予荆门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化疗相关恶心呕吐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称号,肿瘤内科一病区主任陈桂明代表医院接受授牌。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治疗策略逐渐多样化,但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带来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等不良影响,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更是引起患者畏惧化疗、生活质量下降和依从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彭春芬护士长参观病房并查阅相关宣教资料
近年来,止吐药物的进展和预防CINV的理念提升,“无呕病房”应运而生,让“无呕化疗”不再是梦。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CINV规范化治疗无呕示范病房”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CINV预防和治疗水平。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腹部肿瘤科主任胡建莉、护士长彭春芬进行授课。会议开始前,两位专家专门前往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病房参观、查阅无呕病房创建资料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胡建莉主任查看相关病历资料
会上,陈桂明主任就“无呕病房”的创建进行了经验分享。荆门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下辖三个病区,从2023年12月启动无呕病房建设工作,通过建立CINV护理规范化流程,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多种形式患教,建立患者关爱手册,切实做好肿瘤患者的无呕治疗教育——抗癌“无呕”,拥抱健康
治疗前,采用客观、量化的评估管理方式,筛选出中、高致吐风险患者,根据风险等级及CINV规范化用药指南/共识,医生制定个体化止吐方案,开展规范化、精准化止吐治疗;
化疗后根据化疗副反应,动态调整止吐方法。出院后进行延续性随访,跟进患者化疗后症状。同时依托医院药学部、中医科开展的特色中医适宜技术,协同缓解化疗反应增进食欲;
从入院到出院,全程无缝隙评估、干预、评价、追踪患者化疗副作用情况,以达到肿瘤患者无呕吐化疗,全方位建设“无呕病房”。
▲工会主席郭圣龙代表医院致欢迎词
▲陈桂明主任进行无呕病房创建经验分享
揭牌仪式后,胡建莉主任、彭春芬护士长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CINV规范化治疗无呕吐示范病房护理工作介绍”等内容的授课。
荆门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成功获评“化疗相关恶心呕吐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对进一步提升科室医护人员CINV的规范管理理念,促进肿瘤患者止吐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精细化有着重大意义。
▲胡建莉主任授课
▲彭春芬护士长授课
荆门市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落实、推进无呕病房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丰富患教沟通形式,提高综合诊疗能力,结合个案管理系统,助力探索CINV全周期数字化管理模式,提升科研转化能力,促进“无忧”化疗,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科普知多D:
如何应对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
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是肿瘤患者在化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它可引起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受损、营养不良、切口愈合延迟等,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抗肿瘤治疗效果。因此,积极地预防和处理恶心呕吐,能为患者治疗提供有效保障,让越来越多患者不畏惧化疗,以良好心态和状态战胜疾病。
01化疗引起的与恶心呕吐有何特点?
最常见:据调查,60%-90%以上的肿瘤化疗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即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可预见:化疗前可预见呕吐的发生情况。
可预防:通过规范治疗是可以预防的。
危害大:对病人身心、病人家属都有很大影响,恶心呕吐会给患者带来降低生活质量,依从性差,营养不良,术后化疗伤口愈合不佳,伤口裂开及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02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化疗药物因素:致吐潜能、剂量、使用方式、使用途径、输注速度。
患者因素:年轻女性、晕动症 、焦虑、活动水平、不会饮酒、化疗呕吐经历。
其他因素 :化疗前食物摄取、化疗前睡眠质量、妊娠期严重呕吐、既往化疗的呕吐控制、对严重不良反应的担忧、同病室患者经历恶心和呕吐。
03哪些方法对改善恶心呕吐有帮助?
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合理指导,稳定患者情绪。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做好患者家属和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鼓励家庭、亲属、朋友和同事等多陪伴患者,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支持。
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亲属建立起长期友好关系。
必要时与专业医师、专科护士、心理医生保持沟通。